服务热线:1381028629817316685219

L2Cplat总裁何革学悟不朽名著《道德经》/《老子》天人合一之道!

  • l2cplat
  • 总裁
  • 何革学
  • 道德经
  • 老子
  • 天人合一
何革学|2018-04-26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名著《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宝库。它不仅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于世。它不仅驱使着万千的研究者为之做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研究的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蕴。
 
老子的《道德经》,我以前大概读了十几遍,对其基本的意思都已理解,但总感觉理解的深度不够。2016年,精读了6-7遍《道德经》,反复逐章逐句理解,并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思考,对《道德经》诸多要义的理解豁然开朗,使得自己在理解与应用《道德经》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帮助我极大提升对《道德经》理解深度的就是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编著的《道德经》,这本书是我三年前在西安楼观台参观时购买的,当时买了两本(遇到好书,我一般喜欢购买两本备份),由于这本书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平时就装在我的背包中,有空就翻几页看看。
 
 
 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对《道德经》讲解最为透彻,最接近老子《道德经》原意的一本书。
 《道德经》作为道教的基本经典著作,道教内部对其有传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径庭。道教对《道德经》的传承秘机是师传口授,代代相传的,对其玄奥理义的理解也是在修真养性的长期实践中理解、顿悟的。
 
任法融道长的编著的这本《道德经》,是其谨研《道德经》、《庄子》、《周易》二十多年,悉心研探、静悟的结果,书中对《道德经》的讲解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又言简意赅,把常人难以理解的玄奥晦涩的《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讲解的非常清晰明了。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被极大忽视的中国哲学著作。一般人谈起《道德经》,就会想到“无为”“不争”“自然”等字眼,通常的理解就是无所作为,认为这是在传达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这是对《道德经》极大的误解!
 
 
 
《老子》中的“无为”,真实的本意是指“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之意”,是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强作妄为,而要循道而为,含藏内敛,凝练自己内在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成就自己。其中包含着内在不断精进,蓄势待发的积极奋发之意。
 
任版《道德经》的最大亮点是讲清了其他众多《道德经》注释本中没有讲明白的“道”、“可道”、“德”、“下德”、“有”、“无”、“无极”、“太极”(有很多注释本中根本都没有提及部分概念,仅从字面的意思肤浅介绍,形成了很多误解),等这些《老子》所独创的最为关键的概念的内涵意义与深邃的思想。
 
概括而言,《道德经》一书的主要内容讲了“道”、“可道”、“德”、“下德”几部分。其中,“道”和“德”乃是一无极图---○;“可道”与“下德”则是太极图---☯。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打开了《道德经》一书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可以准确全面的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无”即“道”,道家用无极图“○”表示。
此“○”并不是没有,而是宇宙万物产生之前的一种初始状态,混沌状态,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至,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为了研究它,认识它,勉强把它称为“道”。
道家总结《老子》所言的“道”具有十大体性,即:“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净”、“无为”、“柔弱”、“不争”。
 
“道”的这些体性、特性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上德”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注意《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的含义,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德二字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道和德,是儒家的人伦化的解释,不是《道德经》中所提到的“道”和“德”所表达的意思。)
 
“有”生于“无”。
“有”即太极,涵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声有色,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其变动不已,不能永恒常存,故谓“非常道”。
 
 
“可道”体现于人,则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都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测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东西。
 
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老子主张“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一切复归于本。现代科学对宇宙起源与终极归宿问题的研究,完全验证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结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的状态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即是老子所言的“无”、“虚空”,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内涵无限生发之机的混元无极。
 
 
 
“大爆炸”产生宇宙万物之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我们的宇宙正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膨胀到极限的宇宙,又回到宇宙产生之前的初始混沌状态,即归于“无”、“虚空”的状态!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立常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其本源。)
 
《老子》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清晰的阐述了宇宙万物在勃然生发之时,其最终的状态都是“各复归其根”,回到其原来初始的状态,从而酝酿运化新的生发之机。这就是“道”本来的运化生发之机啊!
 
《道德经》五千字,最终还是归到人。其核心主旨在于推宇宙之大道,而应之于人。
《道德经》从研究宇宙大道开始,来探究宇宙运行的奥秘,其核心是认为“道”是产生宇宙的本源,“道”产生了宇宙,宇宙产生了万物,因此宇宙万物是同源的,是一个整体(现在不是有个概念叫万物互联吗,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发现了这个奥秘,呵呵。),而人作为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代表。弄明白了宇宙的运化之道,就搞清楚了人应该遵循的行为之道。“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同归,都通向了“道”。“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
 
理解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就真正理解并明白了人道取法与天道(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性回归到先天纯粹的本性。
 
“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即“天人合一”,人就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纯粹的、高尚的人!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仍然十分需要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宝库中来发掘能够体现中国管理思想的超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形成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并应用于DT时代的企业经营实践。  
 
《道德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理穷必变,循环往复等自然辨证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持续不懈的学习和领悟其中的奥秘。我个人也尝试着把自己从《道德经》中收获的一些思考和认知,转化为L2Cplat的产品思想,从而支撑L2Cplat真正成为一款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的,具有自己独特思想体系的,能够走向全球的伟大的产品!
 
 
《道德经》值得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反复精读、研究、思考并获得启迪,并把从获得的奥秘应用到企业业务运营的各个方面中去,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另外,在深度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奥秘之后,我们再来看最近很受欢迎的王阳明的《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是源自于《道德经》。
 
“我们如果要把守仁学说的大要简单的述说,就是这样:他相信心的本体是纯乎天理的,良知充塞流行的;有感斯应,无物不照,故又是知行合一的。障碍本体的东西是私欲。因有私欲,所以天理昧了,良知昏了;感不真,应不切,甚至没有知行可言了。如何可以去私欲呢?只有致良知。致得良知,就是复归本体,而本体就是没有私欲的。”
---王阳明《传习录》 叶圣陶点校。 
 
对照《道德经》关于“道”、“上德”、“可道”、“下德”的阐述来看,守仁学说完全是对《道德经》应之于人的另外一种解读啊!
 
二、《老子注译及评价》
 
配合任法融版的《道德经》,比较阅读的是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价》。 陈鼓应先生是《老子》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我最初读《老子》就是通过这本书。不过通过和任法融版的《老子》相比,其中很多的注释和解释,与道教内部解释的含义并不相同,但是大体的核心意思都是一致的。 这个需要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去分辨其中的一些差别。
 
个人建议对任版的《老子》和陈鼓应版《老子注释》结合起来,比较阅读,逐章逐字分析理解,这样会对《老子》的理解加深很多。
 
 
这个是陈鼓应先生最新修订后的《老子注释及评价》。
可以用这个来代替老版的,以任版为主进行精读,比较分析,定会获益良多。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与我联系。 也欢迎对以上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和交流。
我的个人邮箱:anryhe@163.com